Sfondo Header
L'angolo del dottorino
网站搜索... 高级搜索

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 (PA‑IVS)

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 (PA‑IVS) 是一种罕见且复杂的先天性紫绀性心脏病,其特征是在 室间隔完全完整 的情况下,右心室与肺动脉系统之间完全缺乏解剖学连通。与伴有室间隔缺损的变异型 (PA‑VSD) 不同,此变型不存在心室间分流,使肺循环血流完全依赖替代通路,主要是 动脉导管,并在不同程度上依赖 冠状动脉瘘


PA‑IVS 自出生即为一项危重心脏病,因体静脉血无法通过正常的右心室–肺动脉通道到达肺部,导致严重系统性低氧血症。唯一的肺循环血流来源于 动脉导管未闭 (PDA),其自发闭合将在无治疗情况下迅速导致致命结局。


该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3%,发病率估计为每万名活产儿中 0.7–1.0 例。常伴有 右心室发育不良、三尖瓣闭锁或发育异常、冠状动脉异常,以及在某些病例中存在限制性房间隔交通。


预后和治疗策略严格取决于 右心室形态冠状动脉异常连接 情况,这决定了可否进行 双心室修复,或必须采用 单心室姑息治疗(如 Fontan 途径)。


从名称上看,可能会与 无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 混淆,但它们在解剖学、胚胎发育,甚至在治疗管理上都有所不同。页面底部提供了一段说明文字和一份对比表格

病因、发病机制和生理病理

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源于胚胎 第 5 至第 7 周 右心室流出道发育早期的异常。在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动脉锥分为两部分:前部形成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后部形成左心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瓣。在 PA‑IVS 中,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发生 完全闭锁,未能正常通道化。


由于 室间隔完整 阻断了右心室向左心室的直接减压通路,唯一的排出途径变为 冠状循环。在高压和右心室肥厚的作用下,形成连接右心室与心外膜冠状动脉的 室–冠瘘,破坏了正常冠状动脉灌注,导致所谓的 右心室依赖性冠状循环


该情况使新生儿在右心室突然减压(如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时面临高风险,因为冠状动脉不再由主动脉供血,而完全依赖右心室,易发生 急性心肌缺血致命性心肌梗死


从生理病理角度看,生存依赖于动脉导管的通畅,以使血液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完成氧合。同时,卵圆孔未闭 或宽大房间隔交通也对将体静脉血引入左心房并进入全身循环至关重要。


根据右心室形态和室–冠瘘分布,可分为两种主要功能表型:

临床表现

PA‑IVS 的临床表现通常在出生后 数小时内出现严重中央紫绀和系统性低氧症状。由于右心室与肺循环之间缺乏通路,肺血流完全依赖于 PDA,其生理关闭将导致迅速的临床恶化。对于存在限制性房间隔或广泛室–冠瘘的新生儿,症状更为早期和剧烈。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


在存在 限制性房间隔或缺乏房间隔减压 的情况下,可迅速出现 右心衰竭,伴系统性淤血、肝肿大和颈静脉怒张。右心室进一步肥厚会加剧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增加 心肌缺血 和心律失常风险。


部分新生儿可能出现 收缩期杂音(如三尖瓣返流或通过 PDA 的湍流),但听诊常常 无显著杂音高流量吸氧无法纠正紫绀 是关键指征,应始终怀疑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因右心室形态和冠状动脉异常而异。对于 右心室极度发育不良且有冠状循环依赖 的病例,如不及时使用前列腺素和房间隔减压,可迅速导致 心血管系统塌陷

诊断

对于足月新生儿,若出现 持续中央紫绀、无论高流量吸氧均不可纠正,且听诊无明显异常,应高度怀疑 PA‑IVS。首选诊断手段是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确认:


对于疑有冠状循环依赖的病例,应尽早进行 心导管检查,以进行详细的冠状动脉造影。心导管还可用于测量心腔内压力、评估经卵圆孔分流的方向,并在房间隔减压不足时行 球囊房间隔成形术


胎儿超声心动图 可在妊娠中期诊断出 PA‑IVS,使分娩能够在具备新生儿心脏外科条件的三级中心进行,从而显著改善预后。

治疗与预后

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是一种 新生儿心脏急症,需要早期且高度个体化的治疗方针。

基于上述因素,治疗可分为双心室修复、中间姑息或单心室最终修复。


首要措施是 血流动力学稳定,应用 前列腺素 E1 维持动脉导管通畅。如果房间隔减压不足,则需行 球囊房间隔成形术(Rashkind 操作)。


对于右心室发育良好、三尖瓣条件适合且冠状动脉无依赖的患者,可实施 双心室功能性重建。首步为 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打开闭锁瓣口,恢复右心室–肺动脉的血流,促进右心室的功能重塑。


随后,可根据血流动力学反应和右心室生长情况进行 流出道扩张肺动脉瓣环扩张动脉导管逐步关闭,以实现 双心室自主循环


在某些病例中,还可应用 受控加压负荷技术,通过持续的适度压力促进右心室形态和功能的生长,而不引发心室功能失代偿。


实现双心室修复是最佳结局,可恢复向肺部的 脉动血流,减少远期并发症,较单心室姑息途径具有更佳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对于右心室严重发育不良、三尖瓣重度异常且证实有冠状循环依赖的患者,右心室减压风险极高,不宜直接开放。此时需采取经典的 Fontan 单心室姑息术:


在一些中间解剖类型中,可采用 1.5 心室姑息 策略,即上腔静脉通过 Glenn 分流至肺动脉,下腔静脉继续进入右心室,实现部分右心室参与循环的混合方案。


预后 取决于解剖类型和治疗路径。双心室修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最高,但病例较少;单心室 Fontan 患者生存率提高,但仍需关注心室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 Fontan 失败的长期风险。


需持续多学科随访,包括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及临床评估,以监测心功能、中心静脉压、系统-肺动脉侧支循环和瓣膜功能。对于冠状循环依赖的患者,应加强监测以预防晚发性心肌缺血。

并发症

PA‑IVS 并发症风险极高,包括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其性质取决于心室形态、治疗方式及冠状动脉异常。主要并发症包括:


总之,PA‑IVS 的管理需要个体化、分阶段治疗,并在多学科团队中持续监测及早识别并发症,以优化长期结局。

肺动脉闭锁伴完整室间隔(PA-IVS)
对比
无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

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在解剖结构、胚胎发育机制,甚至在部分治疗策略方面完全不同的病理情况。以下是关键区别点:

实际上,PA-IVS 是无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的一个特定亚型,其形态学和病理生理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包括:

相比之下,并非所有无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病例都具备上述特征。有些患者可能拥有结构正常的三尖瓣较大的右心室且无冠脉异常:在此类情况下,可能考虑双心室修复方案,而在典型PA-IVS中这种可能性极为罕见。

特征 伴完整室间隔的肺动脉闭锁(PA-IVS) 无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通用型)
定义 一种特异性类型,具有完整室间隔及典型相关结构异常 涵盖所有无室间隔交通的肺动脉闭锁形式
发病率 罕见(先天性心脏病的<1%) 包含更多变异性大、界定不清的亚型
右心室 典型为发育不良,常呈痕迹状 发育程度差异大;部分病例结构良好
三尖瓣 几乎总是发育异常或狭窄 可为正常、发育异常或发育不良
冠状循环 常见瘘管及右心室依赖型血流 极少依赖右心室;大多数为正常
肺动脉 常发育不良或缺如 表现多样:可正常、发育不良或缺如
双心室修复的可行性 极其罕见,通常不具备条件 若右心室发育良好,则存在可能性
典型治疗方案 单心室姑息手术(如Fontan术)或1.5心室策略 单心室姑息治疗或,在部分病例中可行双心室修复
预后 取决于右心室发育及冠脉依赖情况 若可行双心室治疗,预后通常更佳

    参考文献
  1. Freedom RM et al. Atresia of the pulmonary valve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Am J Cardiol. 1977;39(7):870-876.
  2. Rychik J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infants with pulmonary atresia and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J Am Coll Cardiol. 1993;22(1):83-90.
  3. Dearani JA et al.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current surgical approach and outcomes.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Pediatr Card Surg Annu. 2004;7(1):172-179.
  4. Haworth SG et al.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Br Heart J. 1980;44(6):649-659.
  5. Hanley FL et al. Management of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Ann Thorac Surg. 1993;56(4):944-950.
  6. Schmidt KG et al. Fetal diagnosis of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echocardiographic predictors of outcome. Circulation. 1991;84(6):2056-2062.
  7. Powell AJ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Circulation. 1999;99(14):1894-1899.
  8. Stevenson JG et al. Tricuspid valve anatomy and function in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Am J Cardiol. 1985;55(2):267-271.
  9. Pettersen MD et al.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death or transplantation in neonates with pulmonary atresia and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J Am Coll Cardiol. 2009;53(12):911-918.
  10. Suri RM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univentricular versus biventricular repair in 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7;31(6):894-900.

同意使用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