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房心(Cor Triatriatum) 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特点是在心房内存在一条隔膜,部分或完全地将一个心房分隔成两个腔室。这种异常分隔可阻碍正常的心房血流,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后果。该畸形可影响右心房或左心房,其中以左心房受累最为常见,在此情况下,隔膜将肺静脉回流与心脏其余部分隔开。
三心房心在所有先天性心脏病中占比非常小,发病率约为每15,000至25,000名活产儿中1例。大多数病例在婴幼儿期被诊断,但若隔膜孔较大、血流阻碍轻微,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直至成年后才被发现。
三心房心的发生源于胚胎发育早期心房形成过程中的异常。在孕6周期间,胎儿心脏经历一系列复杂的重塑过程,最终形成左右心房的明确分隔。如果在这一阶段发生异常,原本应该退化的结构未能完全吸收,便形成了将心房一分为二的隔膜。
主要的三心房心类型包括:
左三心房心常与其他先天性心脏异常共存,如房间隔缺损(ASD)或二尖瓣狭窄。
三心房心通过物理性障碍限制了血液在心房之间的正常流动。隔膜孔的大小和位置决定了血流受阻的程度。总体而言,血流减少可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进而影响心室功能。
在左三心房心中,隔膜阻碍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导致肺充血和肺动脉高压。通过隔膜小孔的血流受限会升高左心房压力,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
若未及时治疗,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引发:
严重病例可能进展至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结构损伤。
三心房心是一种在胎儿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畸形。虽然大多数病例属于散发性,但某些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增加本病发生的风险。
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
虽然完全预防三心房心较为困难,但通过减少孕期致畸因素暴露、优化妊娠管理以及接种风疹疫苗,可以降低先天性心脏病的整体风险。然而,目前尚无特定措施可以完全预防三心房心的发生。
三心房心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隔膜大小、开口的存在与否以及血流受阻的程度。在严重病例中,患儿可在出生后不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轻度病例则可能长期无症状,直至成人后偶然被发现。
血流动力学影响显著的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
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主要因心脏负荷加重及营养摄入不足所致。
体格检查中,三心房心的典型体征包括可变强度的收缩期杂音,常在胸骨左缘或心尖部听及。若合并左心房负荷增加,可在肺动脉瓣区听到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
严重病例还可见:
婴幼儿还可出现运动能力落后或体重增长缓慢等表现,需引起临床高度警惕。
在出现呼吸困难、疲劳、伴随特征性心脏杂音的患者中,应考虑三心房心的可能性。收缩期杂音或连续性杂音(取决于血流受限程度)是提示该疾病的重要体征。
经胸超声心动图是三心房心的首选初步检查。彩色多普勒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心房内异常隔膜及其上的小孔,并评估血流通过情况。还能评估心房压力负荷、心室大小及功能状态。
当经胸超声图像质量不佳或解剖结构复杂时,可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心房内部结构图像,尤其在手术规划前具有重要价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病例中尤为重要,可详细评估隔膜的位置、开口大小以及血流动力学影响。同时可定量分析血流量与心腔容积。
心导管检查虽然目前较少用于确诊,但在需要直接测量心房压力差、或评估肺动脉压力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时,仍具有一定价值。
三心房心的治疗策略取决于隔膜引起血流阻碍的程度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且血流受限不明显的患者,可选择密切随访,而对于症状明显或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则需积极干预。
开胸手术是治疗中度至重度三心房心的首选方法。手术过程中,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外科医生通过切除隔膜(完全或部分)以恢复心房正常血流。根据隔膜的位置及结构复杂度,可选择左侧开胸或传统正中开胸入路。
在经验丰富的心脏中心,该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极低,术后大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良好的功能恢复。
经皮介入封堵术是近年来探索性的新兴治疗方法,适用于隔膜局限、孔口适宜且无其他复杂心脏畸形的患者。该方法通过静脉途径(通常为股静脉)植入封堵装置,关闭异常孔隙,减少血流阻碍。
尽管目前应用较少,但随着设备改进和技术成熟,未来在选定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对于早期确诊并及时手术治疗的三心房心患者,预后非常良好。手术成功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可恢复正常,症状缓解,心脏结构逐渐逆转性重塑。
术后随访数据显示,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与正常人群相当,且心律失常及心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极低。
然而,在未经治疗或治疗延迟的病例中,疾病可能进展为:
未及时治疗的三心房心患者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
早期确诊并及时手术治疗可显著减少上述并发症,恢复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