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ondo Header
L'angolo del dottorino
网站搜索... 高级搜索

肺静脉完全异常引流(TAPVR)

肺静脉完全异常引流(TAPV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特征是所有肺静脉异常连接至体静脉系统,从而使富氧血无法直接流入左心房。这种异常导致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右心容量负荷过重,必须尽早治疗以维持生命。


TAPVR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2%,发病率估计为每15,000名活产儿中有1例。尽管其与肺静脉异常引流(TAPVR)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其肺静脉与体循环之间存在异常中介静脉,而非直接连接至体静脉结构,这是其显著区别。主要差异在页面底部的比较表格中有详细说明。


新生儿的生存依赖于代偿性分流通道,以便将部分富氧血引入体循环。两个关键因素包括:


若无上述通道,疾病将迅速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缺氧性休克新生儿早期死亡。因此,早期识别对抢救治疗至关重要。

解剖与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四条肺静脉将富氧血从肺部引流至左心房,继而进入体循环。而在TAPVR中,肺静脉并不连接至左心房,而是汇入一个共同的静脉汇合部,该汇合部不进入左心房,而是通过异常中介静脉引流至体静脉系统。


TAPVR根据富氧血进入体循环的位置可分为几型:


TAPVR的一个典型并发症是静脉回流阻塞,其发生率高于经典TAPVR,尤其是在下体型中更为常见。血流通过长而曲折的细小静脉通道,并可能受膈肌压迫或其他结构压缩,从而在肺毛细血管床与体静脉引流点之间产生高压梯度。这一机制导致严重肺动脉高压,表现为间质性肺水肿、肺顺应性下降、呼吸功耗增加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右心在此过程中承受慢性容量负荷,因其既接收体静脉血流,又接收全部富氧肺血。随着右心室逐渐肥大以及肺动脉高压的加重,易迅速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新生儿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肺静脉完全异常引流(TAPVR)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是否存在静脉回流阻塞以及分流通道的有效性(PDA和ASD)。在阻塞型中,症状常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即显现;而在非阻塞型中,症状出现较为隐匿。


阻塞型患儿的临床表现通常非常严重


相比之下,非阻塞型患儿可能仅表现出轻至中度紫绀、轻度呼吸急促及出生后数日或数周内出现进行性肺充血体征。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心脏扩大、功能性杂音、心音增强以及肺部听诊时肺血流增强。

诊断

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的紫绀或早期心力衰竭表现时,应高度怀疑TAPVR。诊断需依赖综合评估,重点是超声心动图高级影像学技术以明确肺静脉的异常解剖结构。


诊断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辅助检查如动脉血气分析(显示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和血乳酸水平(在组织酸中毒时常升高)亦可帮助判断重症新生儿病情。

治疗

TAPVR的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对于存在静脉回流阻塞的新生儿,必须紧急手术,理想情况下应在出生后24–72小时内完成。目标是将肺静脉汇合部直接连接至左心房,以恢复正常血流生理。


常用手术策略包括:


对于非阻塞型病例,手术可在出生后数天或数周内择期进行,但必须在肺部发生不可逆损伤前完成。

预后与并发症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与早期诊断的普及,TAPVR的预后已显著改善。在及时干预的前提下,当前生存率可达85–90%以上,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然而,术后长期随访仍属必要,以早期识别可能的并发症,包括:


若未治疗或延迟诊断,新生儿在数月内死亡率超过90%。其中,静脉回流阻塞是最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易导致急性肺水肿、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猝死。


产前准确识别在专业中心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与降低远期发病率的关键。

特征 经典TAPVR(肺静脉完全异常引流) 变异型TAPVR(RVPAT) 共同点
定义 所有肺静脉异常连接至体静脉系统而非左心房。 肺静脉异常连接至体静脉结构,常伴回流障碍。 肺静脉未直接连接至左心房。
异常引流路径 上腔静脉、无名静脉、冠状窦、下腔静脉、静脉导管。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窦或混合连接。 肺静脉引流至异常部位。
主要分流通道 房间隔缺损(ASD):允许富氧血流向左心房,维持体循环供氧。 动脉导管(PDA)开放:绕开静脉阻塞,保障系统灌注。 需有分流通道维持循环。
ASD存在情况 始终存在,生存所必需。 存在但不如PDA关键。 ASD有助于血液混合。
PDA的作用 非必需,但可协助维持血流。 关键通道,在纠正前维持灌注。 PDA可提供暂时稳定。
静脉回流阻塞 可能存在,但不总见。 更为常见,尤其是下体型。 两者均因阻塞而加重预后。
临床表现 新生儿紫绀、呼吸急促、进行性心力衰竭。 更严重的紫绀,PDA关闭时呼吸窘迫加剧。 早期低氧血症表现。
治疗 尽早手术连接肺静脉与左心房。 紧急手术恢复引流并关闭PDA。 均需外科矫正。
    参考文献
  1. Tweddell J.S. 等.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Surgic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Ann Thorac Surg. 2021;111(6):1345-1358.
  2. Jacobs M.L. 等. Management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Circulation. 2020;141(5):210-225.
  3. Freedom R.M. 等. Clinical Spectrum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J Am Coll Cardiol. 2019;136(3):950-962.
  4. Bove E.L. 等. Sur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Pediatr Cardiol. 2018;39(4):680-695.
  5. Van Praagh R. 等. Pathophysiology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7;154(2):421-432.
  6. Choi E.S. 等. Surgical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Venous Obstruction After Repair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Ann Thorac Surg. 2023;115(1):123-130.
  7. Głowacki J. 等. Surgical Outcomes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Repair in Children: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J Clin Med. 2022;11(10):2895.
  8. Hoffman J.I.E. 等.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Heart. 2021;107(4):325-332.
  9. Rao P.S. 等.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Indian J Pediatr. 2020;87(9):703-710.
  10. Smith B.M. 等. Imaging of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Role of Multidetector CT and MRI. Radiographics. 2019;39(3):632-648.